3月27日早晨6点,晨光微熹,盐池县怡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三文鱼养殖基地负责人于志军站在养殖池边,轻轻拨动水面。突然,一道银灰色的影子“哗啦”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打湿了他的工装——这是一条正在试水的三文鱼。

盐池县内1.2万亩盐碱地长期无法用于传统农业。2023年初,该公司董事长张德智萌生在这里养殖三文鱼的想法,同行都觉得他疯了。“盐碱滩养冷水鱼?天方夜谭!这就是‘种啥死啥’的废地,别说养鱼了。”质疑声四起。但张德智坚信,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藏着不为人知的宝藏。
“我们跑了西北十几个盐碱湖,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终于在这里有了新收获。”于志军回忆道。2023年2月,团队取水样检测时意外发现,惠安堡镇的地下苦咸水不仅盐度稳定在12‰,更难得的是没有普通盐碱水的苦涩味。连夜送检的结果让所有人振奋:水质指标竟与挪威三文鱼养殖区高度接近。
盐池县科技局干事王生刚说:“县里为该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不仅制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还协调37.5万元闽宁帮扶资金。我们采用‘科技局+企业+科研院校’模式,联合宁波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该项目还柔性引进中国水产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团队,为三文鱼养殖提供专业指导。

2024年2月,施工队正式进驻,开始建设占地2200余平方米的养殖基地。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7月,当第一批从青岛运来的鱼苗入水时,整个团队守在池边寸步不离。“刚接触时心里也没底,毕竟盐碱水跟传统淡水养殖完全不同。”于志军坦言,“前三天最煎熬,生怕一转身鱼就出问题。”于志军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数据:“入水第1小时,鱼群出现应激反应”“第3天,开始试探性摄食”……直到半个月后,鱼鳍重新泛起健康的银蓝色,大家才敢松口气。

养殖过程中,于志军独创一套“盐碱地养鱼经”。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精确调控水温、溶氧等关键指标,将水温严格控制在14—16℃之间;每天换掉总水体的10%,通过沉淀池循环利用;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引进优质鱼卵,在特制孵化箱中培育;选用蛋白含量高达62%的特制饲料……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心血。
“这套系统不仅能有效隔离外界病原体,降低疾病风险,还便于实时监控鱼的生长状态。”于志军说道。去年11月,随着鱼群长大,新的难题出现了。投食量增加导致排泄物激增,水质管理压力陡增。技术团队不得不把换水频率提高到每天3次,半夜还要打着手电筒检测pH值。

令人惊喜的是,鱼粪反倒成了“宝贝”。“这个项目不仅是产业创新,更是生态修复的典范。通过‘以渔治碱,循环养殖’模式,三文鱼养殖产生的排泄物经处理可以回输到土地,有助于改善盐碱地土壤结构。”王生刚说,这种模式正在推动盐池县形成盐碱地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向特色水产养殖的产业转型。
如今,40个直径5米的圆形养殖池的8000多尾三文鱼在这里安了家。最小的200多克,最大的已有5斤重。“看着鱼一天天长大,心里特别安慰,付出终于有了收获。”于志军笑着介绍,预计2027年年底首批成鱼将上市,计划以每公斤40—50元的价格销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目前,该项目已投入资金340余万元,虽然还处于试验阶段,但已取得初步成效。该公司计划追加投资500万元,建设5000余立方米的养殖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现在水质调控难题已经解决,鱼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基本上走上正轨了。”于志军弯腰捞起一条试养的成鱼,“你看这肉质,比进口的还紧实。”
养殖基地外,二期工程的打桩声随风传来,这片千年盐碱滩正在成为“聚宝盆”。(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见习记者 贺静 文/图)